據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網站在29日消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已經完成了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網,使用測距碼編號61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于今年的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這一顆組網衛星有什么意義?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五十五顆衛星,是北斗全球系統的收官之星, 一旦成功發射并在軌穩定運行,將標志著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標志著北斗系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據了解,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3顆GEO衛星,GEO系列衛星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作用關鍵,作為一顆駐守在高軌天疆的大塊頭,肩負顯著增強北斗三號整體技術指標的職責, 還攜帶了很多利器,為中國北斗在軌運行和應用之路開疆拓土。
需要注意的是,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中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為10米,授時精度為50納秒,測速精度0.2米/秒。
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其實北斗衛星早已步入大眾的生活。比如,共享單車在接入北斗地基增強網后,定位由之前的10米級提升至厘米級,實現了高精度電子圍欄入欄結算。
全球已有多套全球定位系統
截至2020年6月,只有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 (GPS共由24顆衛星組成)、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GLONASS)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覆蓋全球。歐洲聯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則為在初期部署階段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預定最早到2020年才能夠充分的運作。一些國家,包括法國、日本和印度,都在發展區域導航系統。
每個覆蓋全球的系統通常都是由20-30顆衛星組成的衛星集群,以中地球軌道分布在幾個軌道平面上。實際的系統各自不同,但是使用的軌道傾斜都大于50°,和軌道周期大約都是12小時(高度大約20,000千米)。
北斗相較美國GPS擁有多項優勢
據參考消息援引《日本經濟新聞》網站8月20日報道,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領導者,但現在,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規模上已經超過美國的GPS。
報道稱,在聯合國195個會員國中,有130個國家首都上空一天中可觀測到的北斗衛星數量超過GPS,其中100個國家位于亞洲、非洲等地。
與此同時,GPS僅向地面發送信號,難以鎖定接收信號的終端的位置信息,但北斗還有一點優勢,它具備收發信號的功能。
報道最后支持,美國曾借助GPS在全球定位服務領域先行一步,而中國正一步步奪取美國的地位。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衛星領域中國已開始反超美國。
(來源:騰訊)